年畫里的“孝文化”

  “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理念。在馳名中外的高密撲灰年畫里,對“孝文化”有著淋漓盡致的眾多“描繪”。

  高密撲灰年畫,承載著膠東半島歷代積淀的原生態(tài)民間文化內涵,履行著其古樸的民俗功能,散發(fā)著典雅瑰麗的光華。撲灰年畫人物題材所展現(xiàn)的孝文化,如涓涓細流,滋養(yǎng)著人們日漸沙化的心靈,構建著我們新時期和諧的精神家園。

  ●“壽星圖”

  在高密的撲灰年畫作品中,有一類作品―――“壽星圖”,該圖就真切地表達出了人們敬老、愛老的觀念。

  在高密市博物館,記者見到了“老壽星”撲灰年畫。畫面上,有拄龍頭拐杖、捧大壽桃、腳踏祥云或騎仙鹿的老壽星,并有古松、仙鶴相襯,兩邊配以對聯(lián):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

  高密市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高密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fā)展為以色代墨,并趨向艷麗。起初撲灰年畫的題材是灶王、財神。后來,逐漸轉變用于布置美化房間的各種年畫,內容也大多圍繞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敬老觀念的改變,為老人祝壽時贈送“壽星圖”已經(jīng)成為時尚。特別是在一些有老人的市民家中,掛有“壽星圖”的幾乎隨處可見。

  ●“家堂”

  在高密的撲灰年畫作品中,有一種特殊的年畫,那就是《家堂》,也就是祭祀畫,該畫作更是表現(xiàn)出了群眾對祖先的懷念。

  在高密,記者見到了撲灰年畫《家堂》。整個畫面莊重靜穆、富麗堂皇,呈現(xiàn)為平面結構的祠廟式樣,畫面運色鮮艷,色彩對比強烈,人物構圖飽滿,充滿了鮮活的生命氣息。

  普通家堂畫面內容大體相仿,分為上下兩部分。畫面上部正中左右供奉的為東夷族的始祖―――伏羲與女媧,這被高密人俗稱“太公”、“太母”結為夫婦使人類得以繁衍的兄妹倆,一直被畫成人類始祖享用千家萬戶的人間煙火。畫面中的伏羲極像一位養(yǎng)尊處優(yōu)威嚴中略透慈愛的老爺爺,而女媧則畫成了和藹可親充滿母性勤謹持家的老婆婆,這是對高密舊式長者垂范的真實寫照。畫幅的下部是祠堂外部景觀,正中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門樓,院子內外樹木蔥翠繁茂,人丁繁多,歡抬食盒,喜擔祭酒,去祠堂祭祀祖宗的氛圍畢恭畢敬,過新年的喜慶景象栩栩如生。眾童子或喜放鞭炮或提紅燈籠戲走,一個個白胖福相,躍然于畫面之上;而成年男子則多畫成知書達禮呈尊貴面貌。整幅畫面布局嚴密,色彩搭配和諧,莊重中透著人性的善存,顯現(xiàn)出舊時高密百姓期盼的理想家庭生活:治家有方、子賢孫孝、親情融融及和美熙樂。

  ●“二十四孝圖”

  幾百年來,在高密民間,表達百善孝為先理念的《二十四孝圖》也是普遍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二十四孝圖》帶有濃厚的道德教化色彩,囊括了儒家所倡導的孝行的三個方面∶生則養(yǎng),喪則哀,祭則敬?!备呙苁形幕忠晃煌菊f,“《二十四孝圖》內容涵蓋了流傳久遠的孝子故事:有春秋時‘單衣順母’的閔損,東漢時‘扇枕溫衾’的九齡童黃香以及‘拾葚供親’的蔡順,晉代的著名孝童有三位,他們分別是‘恣蚊飽血’的八齡童吳猛、‘臥冰求鯉’的王祥以及‘哭竹生筍’的孟宗等。剖析畫面中孝子孝女的社會身份,涵括了中國自上古至宋朝各個階層,自宮廷皇室、官宦鄉(xiāng)紳學子至黎民百姓,他們展現(xiàn)的孝行形態(tài)各異,以淳樸的親情貫穿始終……”(郭保禮)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