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高坡苗鄉(xiāng)

2022-05-02 01:22來源:國際在線

  石門村因石門山而得名,石門山山腳有如門對峙的兩石,其山勢險峻,陡峭難以仰視,由花溪青巖進入高坡的公路從石門中穿過。石門為苗族村寨,自古以來一直是高坡的門戶,寨門敦實古樸,入門攀山,絕頂處面西,腳下萬丈深淵。當?shù)鼐用袂О倌陙硪矒?jù)此天險,幽閉于高坡臺地,少與外界往來。明天順三年(1459年),朝廷曾調(diào)集川、湘、云、貴四省兵力,大舉進攻石門山,圍剿高坡,史稱“石門山戰(zhàn)役”;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貴州水東宣慰同知宋氏又假朝廷之冤,用兵石門山。至今石門村公路邊的懸崖上,仍有宋錯所題“永鎮(zhèn)邊夷”四個大字。為明朝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苗族先民的歷史見證。石門營盤面積約有數(shù)十畝,舊貌早已不復(fù)存在,僅有遺跡尚存,當年用土石砌就的防護墻如今長滿青苔,殘破不堪,幾乎看不出是人工修建的。

  萬畝梯田

  翻過石門,便可望見高坡的萬畝梯田。滿山遍野的梯田就如作曲家畫的“五線譜”似畫,家用如椽巨筆在偌大的畫布上繪成的圖畫,從山腳到山頂,一塊連著一塊,一層接著一層,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有的形似圓盤,有的狀如葫蘆,有的面像鞋底,有的若似神龜……如果把云南的元陽梯田比作大家閨秀,那么高坡梯田就是養(yǎng)在深閨的小家碧玉。高坡梯田在春秋兩季尤為迷人,是廣大攝影愛好者和旅游愛好者神往和迷戀的地方。

  紅巖峽

  從石門山北入峽谷,巖石赤紅,當?shù)厝朔Q之為“紅巖沖”。峽谷谷峰相對高差約450米,東西走向,谷長10多公里。兩側(cè)懸崖峭壁,灌木叢生,石藤糾葛。谷底一條終年不斷的清澗溪流,谷壁數(shù)十飛瀑懸掛,流水潺潺。林中錦雞、相思鳥爭鳴,滿谷茶花、杜鵲、映山紅相映成趣。

  擾繞寨

  行“之”字路,登懸梯上峽谷南頂,有高山平地,布依擾繞寨就依山建于平地之上。慕名前來的旅游者一踏入鄉(xiāng)門,就會受到盛裝的男女老少熱情的夾道歡迎,這時,蘆笙、長號、鞭炮齊鳴,姑娘們手捧盛滿美酒的牛角杯,向客人們敬上“迎賓酒”,人人合掌對揖,鞠躬問好??腿吮挥M主人家后,只見長長的餐桌上擺滿了糯米酒、糍粑、豬肉、雞蛋、酸菜豆湯等美酒佳肴,布依族席上多禮俗:酒壺、匙筷、條凳,均以紅紙封貼,須唱啟封歌;席間又是贊客歌、古歌、酒歌、四季排歌,主唱客和,喜氣洋洋。紅米飯、糯米酒、酸菜豆湯、血豆腐,地道民菜,非常誘人。游人在此大可一飽口福??腿穗x鄉(xiāng)時,一路是“攔路酒”、蘆笙舞和留客歌。

  溶洞奇觀

  擾繞寨北山色墨黛,山腹有溶洞,向外有地下古河道橫穿南北。河道正中,有一垂直形洞豎立向上,立洞中有石梁橫亙,形成“天橋”過天橋,右上百十步,有一大廳,高近百米之大幔石幃倒懸緊貼洞壁,幃葉每幅厚達10多厘米,相間10多厘米,乳白晶瑩,以物輕擊,不同幃葉音階各異,整個洞廳回音不絕。廳內(nèi)石筍林立,中有一巨株,數(shù)十米高,白皚皚一層層直往上疊。廳下有一“谷”,俯視谷中,有石如河馬,如神龜,如海豚,皆數(shù)萬年所滴巖漿之積成。多處地上石筍和洞頂下懸的石鐘乳或已接連一體,或距咫尺就要相接。有一處,已經(jīng)相連成玉柱,不期地下移動,玉柱中折,成兩截錯位分離?;剡^天橋,北穿山外,紅巖峽谷即在腳底。谷深400余米,高處俯瞰,全谷盡收眼底。滿谷濃蔭滴翠、云霧繚繞,林中茅舍幾間,樵歌在谷中互答。

  克螞塘石林

  出溶洞向上攀行,山巔上有克螞塘寨。寨后有溶孔石林。其石空靈剔透、墨青若黛。有一巨石,

  如筆架狀,又似雞冠。其形上大分為兩岔,下小有如神龕之基座凸凹相吻。四周空懸,風(fēng)吹動搖。

  青峰石林下有一窟,大股泉水汩汩而出,不出30米即跌落下巖。巖下空凹如檐,逢有山車水碾,幾十載碾米磨面,造福群眾。水跌下巖形成瀑布,瀑布后便是水碾,咿呀有聲,極富情趣。觀瀑布,看水碾,覽峽谷,到布依人家喝米酒,其味無窮。

  竹園寨、斗牛場

  高坡場四周遍布溶洞、石林,姿態(tài)萬千,如玉柱、蘑菇、皇冠。竹園寨,遠視綠叢點點,近觀樓臺飛檐,青瓦白墻綠樹。寨旁奇石相依,四時翠柏與墨青石林相間,穿越形同迷宮,情趣橫生。寨外300米,有虎場,為貴陽苗家著名的斗牛之所,每年農(nóng)歷六月至八月間,苗族同胞便來此。

  “斗?!眳⒂^者成千上萬。高坡苗鄉(xiāng)的斗牛,不像西班牙是人與牛斗,而是牛與牛斗的一項農(nóng)閑娛樂活動。斗牛的時間是在插秧之后,收獲之前的農(nóng)歷六月至八月之間。當?shù)胤Q即將上場參賽的大公牛為“巴郎”,為預(yù)祝巴郎勝利,本寨及外寨的親朋好友均要請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旨在壯行。開場那天的“踩場”是群情振奮的精彩序幕。鐵炮聲響過,巴郎牛頭系線布,背披親友贈送給主人的一床床被單,在眾人的簇擁下繞場一周。由于同去踩場的有許多寨子的人和牛,嗩吶昂揚,爆竹震天,使得氣氛極為熱烈,場面極為壯觀。隨后一位寨老致辭,再取下牛背上的禮品,踩場結(jié)束。斗牛正式開始前,要先經(jīng)兩位牛主人同意,然后才蹄飛角撞,各使絕招,若二牛實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見弱者轟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當,則勝負難分,直至氣喘吁吁,口吐白沫。這時自有管牛老手上場,以繩索竹竿等物拉開二牛,防止傷亡。

  云頂草場

  高原之舞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在高坡,同樣能感受到這般的草原風(fēng)光。云頂草場地處高坡臺地之巔,廣袤緩丘,無邊無際。過虎場上行3里即到。草叢中,山雞振翅,狡兔尋窟。跨烈馬,搭弓箭,游獵圍狩,其樂無窮。山巔云霧繚繞,時卷時舒,縹緲如有仙人居住。站在高坡云頂舉目四望,除了滿山遍野盆景似的蔥綠山丘外,還有重重疊疊、連綿不斷的大山。東面的方碑巖橫亙在朝陽面前,雄奇俊逸,清幽渾厚;南面的令牌山(龍泉寺,中山溝)立在陽華頂身旁,高峻敦實,氣勢逼人;西面的老人巖似刺天的巨劍,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北面的神仙巖像是被誰用巨斧劈去了一大塊,峻崖峭壁,兀突石骨。夜晚,篝火熊熊,或烤一只野兔、山雞,或歌一曲先民古調(diào),赤足蹈木鼓舞,放量喝牛角酒,使人頓忘境外的塵囂。

  水塘地下洞堡

  貴州多溶洞,世代居于山中的苗民、布依民,生活與溶洞也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水塘地下洞堡就是一例。水塘大山位于高坡場南面,山大而腹空,溶洞頗多。山南面有出水洞,洞洞相連,洞中空曠,大廳緊連,遍地石筍石幔石鐘乳。古代有苗民居住洞中,因此洞中還保留著石徑、石屋、石灶、石廄等生活痕跡。洞深處有地下暗流汩汩而出,洞口石墻工整深厚,拱門筑實,門墻上有巡視臺、?望孔、射擊眼,石門石柱石檻石樞,古樸粗獷,為數(shù)百年前先民御外敵所修的地下洞堡。逢外敵入侵,避入山洞以守為攻。

  杉坪苗寨

  高坡西南7公里的杉坪寨的苗族蘆笙舞遠近聞名,其曲調(diào)之歡快、舞姿之瀟灑讓人耳目一新。賓客來臨,族長便率青年男女著民族盛裝迎候寨門。鐵炮、鞭炮、嗩吶、長號、銅鼓、長鼓,一齊鳴響,在一派熱烈的氣氛中喝下盛滿的牛角酒,賓主同樂,跳起歡快的蘆笙舞。擺長席,呈上民俗小吃,交杯對飲,雙杯對飲,勸酒聲、歌聲、嬉鬧聲,沸沸揚揚歡騰一個寨子。

  龍風(fēng)洞

  杉坪寨南去2公里,帔林村有“龍風(fēng)洞”。山空似殼,洞在山中,地下暗流穿山過洞。溶洞分兩層,上層發(fā)育成熟,有打雞洞奇景。怪在下層,洞空無比,水流其間,時急時緩,急湍處如野馬脫韁,平緩處則風(fēng)平浪靜。水有深淺,或沒膝而過,或深不可測。

  高坡古堡

  高坡鄉(xiāng)南段,為喀斯特峰林地帶。山間公路蜿蜒曲折,時左時右、忽東忽西,迂回在大自然布列的迷宮之中。碑刻和摩崖石刻隨處可見,村寨附近的山巔上,還保留著古屯堡14座。古屯堡,乃是苗族先民御敵之工事,筑于山巔,保存完整。古堡選東西兩向建造山門,石拱門對開,兩門地勢險要,封住山頂獨路,萬夫莫開。東西地勢稍緩,因設(shè)二重門。堡內(nèi)石徑、石屋、石桌、石凳、石床,一切自然天成。西巔極頂,坐西向東巨巖上生出一個“大王洞”,洞壁煙熏,斑斑人跡,為領(lǐng)頭寨王所居無疑。住石屋、吃烤雞、喝缸酒、鳴角號、搭弓箭、放土槍,古堡尋幽,情趣綿長。

  甲定洞葬

  高坡最令人稱奇探秘的就是“洞葬”了。相傳,高坡苗族從開始實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高坡的苗族把洞葬叫做“把個杜”三個字,據(jù)說,“把個”是洞的意思,“杜”則是苗語的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鬼”。據(jù)當?shù)卣辖榻B,高坡89個自然村寨,幾乎都有“洞葬”習(xí)俗。對于“洞葬”習(xí)俗的成因,說法不一,而最為流傳的說法認為,居住在高坡一帶的苗族祖先原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nóng)氏是他們的老祖宗。由于戰(zhàn)爭失敗,祖先們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他們時刻都夢想重返故鄉(xiāng)。距今大約600年時,苗族首領(lǐng)“香駱”去世,子孫們將他的棺木放進洞穴中,以便祭祀和瞻仰,同時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扶柩還鄉(xiāng),重返故里。從此,凡親人過世,就沿襲這種喪葬辦法,久而久之,形成了“洞葬”習(xí)俗。而這些“洞葬”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要數(shù)甲定村龍打巖洞葬。

  龍打巖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這個洞為“U”字形,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蔭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10余米,寬亦有10余米,縱深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guī)則。有些棺木已散落成片,陪葬的陶罐已爬滿青苔,洞口衰草簌簌,仿佛不安的囈語,或是安魂的淺唱。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