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作品里的“狗”
人類自創(chuàng)造文字伊始,就有了關(guān)于狗的記載?!兑笮嫖淖诸惥帯分杏泄返南笮挝淖郑兑住分杏写砉返姆?,《詩經(jīng)》有“無感我悅兮,無使龍也吠”的詩句。這里的“龍”指的就是狗。
古籍中狗的別名很多,狗高四尺則謂“獒”,體大者曰“猗”,善捕獵、看田者曰“良犬”,良犬有鳥龍、韓盧、殷虞、茹黃、郁林、地羊、白龍沙等名稱。
《周禮》稱養(yǎng)狗的人為“犬人”。漢代始設(shè)訓(xùn)營狗官職叫“狗監(jiān)”。漢武帝甚至為狗建了“犬臺宮”?!度o黃圖》載:“犬臺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里”,在“犬臺宮”外又建筑了“走狗觀”。漢靈帝更是愛狗愛得發(fā)狂,史稱他于“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緩”,“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給狗戴冠系緩,使狗成名副其實的衣冠禽獸。
古代盛行用狗祭祀和喪葬的風(fēng)俗?!抖Y記?曲禮下》云:“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說文》:“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倍斡癫冒福骸案粤家?;獻本祭祀奉犬牲之稱?!笨赡芄湃苏J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靈或祖先。
夏代的二里頭遺址唯一的大墓發(fā)現(xiàn)一個用漆朱木匣裝的完整的狗骨架。另外,甘肅玉門的夏代火燒溝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中也有狗。商代的家畜,除了食用及其他用途之外,大量的被用于祭祀或喪葬,狗也不例外。商代的祭祀遺址中狗骨發(fā)現(xiàn)較多。商代的墓葬,在腰坑中殉狗相當(dāng)普遍。西周早期的中型墓中,有的將整腿牲肉或整個牛頭、狗頭等放在一起,表明人們將牛、狗等肉食動物獻給死去的親友。最近,在洛陽的東周王城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天子六駕”,每一車廂內(nèi)都有一具完整的狗骨架。秦國在春秋時期就有在四方城門殺狗御災(zāi)的風(fēng)習(xí)。漢代乃至以后仍盛行此俗,民間喜殺白犬祭祖?!讹L(fēng)俗通》卷八說:“殺狗碟邑四門,以御蠱災(zāi)。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曰正月白犬血,辟除不詳”。《四民月令》載:當(dāng)時的宗族十一月便要“買白犬養(yǎng)之,以供祖禰”,正月則“收白犬骨及肝血”。
古詩詞中的狗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陶淵明的一首《歸園田居》,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鄉(xiāng)間山居圖,讓人感到無比悠閑暢快。狗作為一個在鄉(xiāng)野中并不罕見的物種,在很多年前便已被人們馴化飼養(yǎng),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古往今來,自然也在諸多文學(xué)作品里留下了蹤跡。而詩詞作為在中國民間發(fā)源的草根文學(xué),其不僅“言志”“抒情”,更是歷朝歷代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自然與狗也是息息相關(guān)。
將犬去,芳草任人歸。――唐?劉長卿《湘中紀行十首》之《洞山陽》
??西旅狗,蹙額北方奚。――唐?李賀《送秦光祿北征》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此行無弟子,白犬自相隨。――唐?賈島《送道者》
斗雞走狗家世事,抱來皆佩黃金魚。――唐?秦韜玉《貴公子行》
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漢《刺巴郡守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晉?陶淵明《歸園田居》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歸。――唐?錢起《送元評事歸山居》
荒徑已風(fēng)急,獨行唯犬隨。――北宋?梅堯臣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詠雪》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漢?佚名《十五從軍征》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唐?杜甫《新婚別》
雞鳴狗呔,兄嫂當(dāng)知之。―― 漢?佚名《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