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
盡管我在國內(nèi)曾經(jīng)從事過語文教學工作,具備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但是在德國教中文并不像許多人想象的是那么輕而易舉的事。我學生中的百分之九十平時在德國的文理中學念書,每個星期六才來上一次中文課,每次也只有兩個課時。如何在這短短兩個小時里,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是我面臨的一個強有力的挑戰(zhàn)。
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尤為重要,并把它作為首要目標來開展教學工作。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有的教材是根據(jù)海外華僑生活特點一手打造的,課文的類型比較單一化,已遠遠跟不上國內(nèi)迅猛發(fā)展的腳步,缺乏時代氣息感,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上課難免有時思想開小差。由于學生多數(shù)有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意向,針對這一特殊情況,增添能與國內(nèi)牢牢接軌,內(nèi)容新穎,有趣味性的補充教材,因材施教,勢在必行。所以除了學習基本教材,為中文學習打好扎實的字、詞、句的基本功以外,我還緊扣課程,遴選了題材豐富,可讀性強的課外閱讀故事,以提高學生分析、理解、概括、判斷的能力,加強語言實踐。如:在上完《空城計》這一課,我便補充了《三顧茅廬》和《草船借箭》兩個故事給學生讀,學生從中既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對諸葛亮智勇雙全,遇事沉著鎮(zhèn)定這一人物特點又進一步加深了印象。有時國內(nèi)的一些文字清通,寓意深長的小短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給學生讀,不但能增長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認識,也提升他們自身素質(zhì),家長也予以支持。此外,在教學上加強對學生朗讀水平的訓練。在德國的學生沒有集體朗讀的習慣,他們的老師只要求輪流讀課文,這樣大大減少了開口讀的機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能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語感。剛開始我每篇課文要范讀一遍,重點段、句子要求學生反復誦讀,慢慢地,教室里傳出了瑯瑯的讀書聲。訓練朗讀時,我先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漏字;然后注意掌握停頓、語氣,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時為增加學生興趣,還配上音樂,尤其是學習古詩時,選擇一些與詩詞相配的中國古典樂曲作為背景音樂,時而曲調(diào)悠揚,委婉,時而明快,輕巧,營造出一股特有的中國文化氛圍,并讓學生模仿電視上看到的文人墨客吟詩時,背著手,踱方步的樣子,學生往往躍躍欲試,這樣進入詩歌的意境,讀出優(yōu)美的詩韻就比較容易了,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同時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文字游戲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上,它不僅調(diào)節(jié)了課堂氣氛,而且也成了我了解學生近期掌握的詞匯以及容易混淆字的第一手資料,以便在今后的課上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另外,猜字謎,歇后語也都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游戲。有時在作文中用上幽默俏皮的歇后語,文章也顯得更生動活潑,富有一抹強烈的中國色彩。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jīng)過這幾年不斷地實踐摸索,我的學生從勉強著來上中文課,上課聽Mp3,逐漸變成自己愿意來上課,并積極參與,配合我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為他們的老師,我感到一絲欣慰。我也清楚地認識到,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改進,如“怎樣把多媒體課件巧妙合理地運用到課堂上”,又比如在作文教學方面,“如何讓學生不為寫作文感到犯愁”是我一個又一個要攻克的難題。國內(nèi)教育局定期安排教師進修活動,研討最新教育動向,公開課示范。而在德國同行之間的此類交流活動微乎其微。如今海外華僑與日俱增,不少外國人士也有學習中文的迫切需求,各類中文學校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遺憾的是我們也缺乏一套比較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適合海外中文教學的方法。因此感謝中國國務院僑辦舉辦這次征文活動,希望更多具有豐富海外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向晚輩們獻計獻教,互相探討切磋更好的教學方法,為推廣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吳紅衛(wèi) 德國漢諾威華仁中文學校)